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。2013年,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“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”,强调了自然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。2017年,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”凸显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共生性,延续了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发展。2021年,总书记在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提出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”,以创新性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了生命共同体理念,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。
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时代所需为现实依据不断丰富其内涵和核心要义,强调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,倡导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共生关系,以及全球协作共建生态文明的观念。该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继承的基础上,汲取中华文明丰富生态文化,赋予时代发展的现实价值与实践要求进行的系统的理论创新,是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全人类生存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回答,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,也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路径。
【提出观点】
以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。
【综合分析】
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应对生态危机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。近50年来,极端天气频发、生物多样性锐减、传染病扩散、荒漠化加剧、水资源受到污染……当今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。2021年2月,联合国环境署发布名为《与自然和谐相处》的报告显示,当前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及污染问题三大危机,这将给全球带来不可逆的、灾难性的安全风险,对人类作为物种存续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。2020年9月,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第五版《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》评估显示,尽管部分物种得到了保护与恢复,但总体情况令人忧思,全球生物多样性一直处于衰退趋势,针对2010年设定的“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”,报告强调,全球仅“部分实现”了20个目标中的6个。
生命共同体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》以“十个明确”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,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“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”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我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,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环境工作,围绕环境治理,党中央、国务院对水、土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了全面部署,从影响群众生活最明显的事情做起,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,改革体制机制。
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发展的关键举措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,生命共同体理念是重要组成部分,是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。工业革命以来,由于人类活动强度越来越大,已经对整个地球产生了深刻甚至难以逆转的影响,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乃至伤害终究会反噬人类自身。生命共同体理念契合了全球化时代的重大关切,旨在回答“人类社会向何处去”的时代之问。从内容上看,建设生命共同体需要坚持绿色低碳,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,为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道路和目标。
坚持党的领导,提升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水平。总书记指出,“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,健全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,构建一体谋划、一体部署、一体推进、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。”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,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。
【参考对策】
1.坚持党对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领导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,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把“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”纳入党章,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,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的格局。
2.坚持党对生态文明战略规划的领导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开展了三个层面的规划:第一,生态文明战略目标规划;第二,生态文明空间布局规划;第三,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。
3.坚持党对生态文明重大工程的领导。党领导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,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、碧水保卫战、净土保卫战;重点实施青藏高原、黄土高原、云贵高原等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,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。
4.坚持党对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领导。没有党的坚强领导,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能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、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。
5.坚持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领导。我国首创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、生态补偿制度等一系列极富中国特色的制度,并且已经有效发挥作用。
6.坚持党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领导。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力度最大、制度体系最完整、制度绩效最显著的10年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了7部法律,修改了17部法律,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、全民守法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