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下正值雨季,城市内涝、百姓“看海”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。一边是“地标”高耸、高楼林立,另一边却是民众在积水中艰难跋涉、出行困难。如此景象,让人情何以堪。这样的反差,暴露了当前一些城市发展观的一大偏颇:过于重视“看得见”的地表建筑,甚至片面追逐高、大、洋的地标建筑,对“看不见”的体现城市内功的排水设施等重视不够。
城市发展的“地表化”思维,使城市发展无异于一场“视觉竞赛”:比高度、比辨识度。于是一些城市“越长越高”,向高、大、洋靠拢的地标建筑也是层出不穷。这已引发不少负面效应。比如,不少冠以“城市地标”之名的建筑,常常因造型过于奇特、华而不实抑或有悖大众审美等原因,成为公众质疑甚至嘲笑的对象,与设计者的初衷大相径庭;一些高喊口号向“第一高度”进军的高层建筑,耗巨资建成后利用率不高,经济效益差,甚至沦为甩不掉的包袱,拖累了经济发展。
另一方面,那些“看不见”的城市建设项目备受冷落,比如排水设施、污水处理厂、地下管廊等,往往是嘴上说重视,实际不重视,相关工程一拖再拖。然而与摩天大楼相比,这些设施更直接影响民生幸福指数。在极端天气考验下,城市运转困难,百姓生活不便,令人十分痛心。
显然,城市发展“地表化”思维的背后仍然是GDP崇拜的政绩观,因为“炒地皮”、建高楼能快速拉动GDP增长,为城市主政者打造一份“亮丽”的成绩单。然而城镇化的核心从来就应该在于“人”而不在于“楼”,在于更宜居的生活而不是更多的地标建筑。纠正城市发展的“地表化”倾向,仍有赖于政绩考核、干部选拔等机制的改革。
“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,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。”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曾广为流传。倘若总是把视线停留在地表之上,片面追求“新奇特”“高大上”,这样的城市注定难以满足公众期待。完善的地下管网建设、科学的规划与布局、有序的结构功能组合……这些,才是城市最具竞争力的“地标”。
到2020年,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%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%。在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向前之际,城镇化建设的理念更须纠偏。唯有摒弃“地表化”思维,更加注重内功,将以人为本的导向落到实处,才能真正实现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