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河北公务员:四招助你突破面试瓶颈

2013-07-08 河北公务员考试网

  答题思路是骨架


  纵观历年面试真题,无论是从题型的类型,还是从考察题目中的内容,无非就是通过一定的题目设置,全面考察考生的自我认识能力、沟通协调能力、计划组织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和心理素质、综合素质、政治素质、文化素质的综合考察。相对应的是,考生在面试考场上,不了解这些考察的主旨,而是认为任何题目都可以拿一些套路和公式来镶嵌,不等考官听过,基本就认定了该考生为淘汰型选手。尤其各位考生都十分清楚,一旦通过了面试,就可以进入国家机关,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同时,掌握并行使一定的公共权力,如果还拿那些套话、假话、空话和大话开展工作,试想,党和人民的事业还怎么发展,还如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。所以,在面试考场上,考生应该从实事求是出发,围绕考试的测评要素,结合自身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,展开作答,这才是最佳选择。


  政策理论是亮点


  公务员面试中综合分析题比重很大,其中社会现象类试题多是社会热点和国家的大政方针,这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;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面试题目本源都来自于社会热点事件,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了解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和热点问题,建议考生还要学会剖析热点,吃透热点。


  一方面是对政策理论的储备。考生可以多阅读“十二五”规划、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、十八大报告以及在今年人民最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,并要做到一学、二思、三用。只有这样,考生在答题时才更有高度和深度,才能答出政策理论水平。


  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热点的关注。多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及一些社会流行语,如“幸福感”等,考生在平时可以多浏览人民网、新华网、政府网等网站和人民日报、参考消息等报纸。尤其是新华网有个专栏是评论,其中包括正方和反方的评论,可为考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。通过及时搜集和掌握最新的社会热点,多加思考,勤加分析。这样不仅能积累答题素材,充实答题内容,还可以培养公务员式的语感,产生认识上和能力上的质变。


  另外,考生在素材准备时,还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领导人语录、名言警句、英雄模范人物事迹、典型案例,灵活运用于答题之中。对于应急类的题目,考生也可通过阅读我国政府发布的系列应急措施和应急预案,学习典型应急事件的处理方式和原则,提高自己的应急应变能力。总之,通过多读多看,培养公务员语感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,使自己在答题时有内容、有深度、有个性,不给考官模版化、套路化的感觉。


  条理清晰是法宝


  面试不是任由考生思维发散,答题也非可以天马行空。很多考生看完题目后,不经过思考,想都不想直接答题,这一习惯十分不好,对题目的阅读只能算是一次“粗加工”,而河北公务员考试网(www.hbgwyw.org/)认为真正符合面试要求的答案则需要对其进行一次“再加工”,即做到“全面、准确、条理清晰”。


  在作答题目时,首先会联想到很多条答案要点,因此加工第一步需要对其进行“合并同类项”,把类似的合并成一条要点。合并之后的第二步就需要对各个要点的顺序进行相应的调整,按照重要性、内外因等逻辑顺序排列,给人以主次清晰之感。第三步则是对语言进行稍加工,使之精炼、准确。


  好的结构不仅能够令答案整体感强,美观大方,更重要的是,在很多题目中结构分也是考官的评分标准之一。如何打造好的答案结构?河北公务员考试网认为一是要抓好形式结构,二是抓好内容结构。


  形式结构指的是常见的“总—分”或“总—分—总”结构。在组织答案时,不要急于把答案的各个要点全部说出,而要在前面加上一两句总结概括性的语言,我们称之为“总括句”,之后再进行详细的逐一阐述。


  内容结构指的是组织答案内容时要有一定的顺序,如综合分析类试题中通常会有先“阐述成就”,再“说明问题”的结构,按照这样的顺序组织答案内容,便符合了“结构清晰”的要求。


  语言风格是技巧


  有些考生前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,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“所以”“而”等连接词,让自己的语言“外壳”水泄不通,难以让考官插话以作出适当的响应。例如某考生这样说:“我要说的就是这些……所以……换句话说……”此外,当考生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,就会令考官厌烦。


  有些考生形成一种语言习惯,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。例如一些考生总是说:“肯定是……”“绝对是……”“当然了……”,另一些考生却老把“也许”、“可能”、“大概”、“差不多”、“还可以吧”等挂在嘴边。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。


  如果面试考生回答每一个问题都像小学生解问答题一样: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,那么即使其内容再精彩,也会令考官乏味。考生需尽可能地变换句式,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等。例如“因为”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换用成:“因此”、“由于”、“由于这个原因”、“之所以……是由于……”等。


  有的考生经常便用“众所周知……”“正如每一个人了解的那样……”等话语,似乎面试考试应该加入更多人。这样的话易造成考官心中的逆反心理。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虚言假语。因为虚假语言总会招致别人的反感,诚实正直才是每个考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。

分享到

切换频道